MTa 是一個團隊課程,這次參加的是Level 2,一整天活動都在考驗著如何和別人合作。
【再三確認】
當天的第一個活動,各組都沒有成功完成,以零分作結。活動結束後,老師問了一個關鍵問題:「為什麼他說可以,你們就相信他可以?」
前一陣子敝單位辦了個活動,負責聯絡的團隊成員,寄了封內容錯誤的課前確認 email 給參加學員,我一直很在意為什麼沒辦法避免這件事,這個活動給了我答案。在團隊工作,任務分派在不同人身上,如果團隊成員信心滿滿說可以的時候,我們很容易就相信這個人,就當作真的可以,當我們選擇相信的時候,是真的有客觀的評估過,還是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?如果這個成員負責很關鍵的部分,那我們豈不是把成敗壓在這個人身上嗎?團隊應該要多花點時間來重覆確認,也不能輕易因為團隊成員感覺很有信心,就真的覺得他可以。
【快 vs 安全】
在當天的其中一個活動,我們組因為一個零件沒鎖好,從階段性的領先,掉到結束時的最後一名。
急診科很重視效率,這件事完全可以在病歷上呈現。急診醫師在病歴上所記載的病程紀錄,往往是幾點幾分發生了什麼事,做了些什麼檢查或治療,對照其他科別以天為單位的病歷,急診的時間顯然過得快很多。可是,一昧求快而疏忽了細節,所引起的失誤不一定可以承受。如同這個活動的規則,如果一旦失誤,不只是扣分,而是會直接重來,結果反而變得更慢了。反映在現實工作,某些關鍵步驟如果失誤了,恐怕不是重來那麼簡單。
從另一方面來說,現實工作很多時候事前資訊並不清晰,沒辦法全面評估。就如當天的最後一個活動,組內各成員只知道部分資訊,如果硬是要搞懂所有事,只會看著時間慢慢溜走而已。這和急診的工作非常類似,危急病人的病情常常是不明確的,急診醫師只有幾分鐘(甚至更少)的反應時間,如果某醫師一定要先搞懂才處置,這醫師一定需要很好的溝通技巧。
那該怎麼辦,要求快還是要求安全?我的想法是,在決策時先評估風險,預估最差後果,儘量避免不可承受的結果。如果狀況不清楚,還是要依現有資訊作出決策,當新資訊出來的時候,必須要快速修正。
【把洞做大】
在另一個活動,前一個活動的身材優勢反而變成了障礙,但這個活動的優勝組反而是原先看似最不利的那組。事後檢討的時候,該組的回答是,我們以最劣勢的人作標準來調整,這樣就確保全員都能夠通過了。
在一個團隊中,你要責怪某成員拖累大家,還是要想辦法一起過關?團隊成員能力不同,工作成果多少會有落差,我們很習慣對著別人說:「為什麼其他人都可以而你不行?」當我們這樣逼對方的時候,這樣效果真的會比較好嗎?會不會只要換一個情境,對方就能交出很好的成果呢?責怪別人是很簡單的,但對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,與其責怪,不如營造環境。
【結語】
MTa 看似是一個玩積木遊戲,實際上藉由不同的設計,來訓練學員溝通、團隊合作、領導、解決問題等能力,不只是遊戲過程,更重要的是事後檢討,用回答問卷的方式, ̶殘̶酷̶的̶讓我們面對問題。
MTa 各個活動本身沒有標準答案,正如現實工作一樣,我們能做的只是在當前的選擇中,盡量作出最適當的選擇。
留言
張貼留言